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正在伏案工作的时候,突然感觉有点异样,是头晕,还是心跳莫名地加速,还是大地又在“自摇”?刚来东京不久的意大利同事当然不懂什么叫“地震醉”;疑神疑鬼也罢,先知先觉也罢,当我们的身体很快像被海水托起一样摇晃的时候,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没有3月11日那阵叮铛乱响、东摇西晃和上蹦下窜,肇事者依然是地下一条条断层线。

 

樱花过后桂花也谢了,秋叶正红,不想东日本大地震已经过了整整三个季度。好不容易熬了这个饱受断电之忧的酷暑,东京人的生活好像终于恢复到正常状态,从美国飞来度假的朋友也没有觉得和一年前的东京有什么两样。他连家常便饭的小震都没体验到就又飞走了,可是在这一带住着的几千万人日本人除了“抱残守缺”之外别无他法。日本建筑物的防震抗震强度让人有目共睹,这倒是让人稍感安慰,不过走街串巷还是能看到一些建筑物搭建着脚手架,八成是在给房子加固吧。

 

说起房子,人们对高楼的偏爱正受到严重的考验,4月份东京周边20层以上的高层公寓的销售量和去年同期相比狂泻了8成。其实东京的摩天大楼并不算多,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往外看、不远处的新宿看也有两三栋“像样子”的高楼,这比上海外滩的“丛林”逊色不少。不过,和同样处于地震活跃带上的世界级大都市洛杉矶比起来,东京的建筑的平均“身高”可不低;9.11时遭受恐怖袭击的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的高层就有很多日本公司,日本人对高度的痴迷由此也可见一斑。

 

因为土地私有而且寸土寸金,比起这个里随处可见的两三层的老房子和像倒竖的火柴盒似的“楼靠楼”,二三十层的楼房就是应该是“高个子”了。高层住宅在日本的兴起始于经济高速成长的六七十年代,这种变空间为地面的做法成了解决人口拥挤的一个良策。当时高层也就十几层而已,久而久之,能够远眺富士山成了不少购房者的向往;其实在二十几层的楼上就能看到这全日本第一名山,所以这种奢望还不至于是奢侈。九十年代末以后东京湾一带的造船业和其他重工业逐渐衰败、撤走,现成的廉价地皮加上围海造地让太平洋沿岸成了房地产商的新乐园,三四十层的海景公寓随之拔地而起。

 

真可谓树大招风,楼高易震。3.11地震袭来时我五楼的住所里除了摇晃就是窗户呜呜乱响,正在九层大楼顶层工作的一个朋友就像是突然被扔到一辆疾驰的汽车上,和墙壁固定在一起的书架也倒下了。设有制震装置的高楼虽然无一倒塌,晃动却更剧烈,幅度也更大,333米高的东京塔在空中狂舞把塔尖都折弯了,而48层的新宿区政府大楼抖动了15分钟之久,被一阵排山倒海困在楼里的人感受的煎熬可想而知。大地震和此后数不清的高强余震还引发了液状化现象,也就是含沙带水的地盘被挤压到地面,于是地面开裂、涌浆、房子也随之下陷受损,水、电、道路、煤气等基础设施也受到破坏。这种现象在填海而来的地方最为严重,住在这里的高层住宅里的人一路惊魂之后还要倒这种霉,能走的当然就走了。

 

降低了高度换来的是心理一时的平静,这也可能意味着在交通、时间、物价等方面要做出一些妥协。更何况不少低层住宅是木质结构,火灾的隐患不小,前几天新宿区导致多人死亡的一场大火就给人们敲醒了警钟。另一方面,经营着总值高达29兆亿日元的地产商们也在反思未来的建筑理念;著名地产富豪森章就认为未来东京的房子应该更宽、更矮,在遭遇危机的时候还应该成为居民的避难所。6月开始首都圈的高层住宅的销售开始回暖,销售量在8月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说明地产商们突出建筑物的耐震性、在各个楼层配备保存救灾食品和简易卫生间的库房、安装使用备用电源的紧急电梯等新举措获得了一些客户的认同。总高度634米的名为“东京天树(Tokyo Sky Tree)”的电视观光塔预计也将在明年2月对外开放,东京人在与地震的斗争中对高度的爱恋和恐惧也将持续下去。

话题:



0

推荐

杨向峰

杨向峰

22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南加州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候选人、早稻田大学交换学者。

文章